因為公司將封面設計跟排版外包的關係,所以編編有一份從欸編那邊流傳下來、後來持續增補的設計師/美編清單。
清單上的美編主要有幾種來源:
1. 以前合作過的。
2. 同業引薦的。
3. 看到覺得不錯想合作的。
剛入社的時候因為還不熟悉工作內容,所以都是先從長期配合的美編開始合作;菜鳥階段,工作比較閒適、還沒經營粉絲團的時候,也都會利用時間來逛網路書店,看到不錯的封面就記下來,去書店翻一下,看是哪一位設計師的作品,現在多半的設計師都有開臉書粉專,或問一下同業,其實很快就能聯繫上。
通常決定設計師(主要是封面)或美編(主要是排版)時,考量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幾項:
【內容與風格】
是純文字書還是圖文書?內頁需要特別設計嗎?封面設計和排版上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需求呢?會盡可能的根據書籍想呈現的樣貌去尋找合適風格的設計師,如果口袋清單裡找不到合適的,那就去找該類風格又喜歡其設計的書,再設法聯絡到設計師,讓他成為口袋清單裡的人。
【節奏】
有些編輯個性很急躁如我,有些編輯個性很溫吞如欸編;而在編輯台上,有些書很急,有些書很緩;當然,設計師也是,有些人慢工出細活,有些人動作俐落,大概合作過一兩次就可以感受到設計師的節奏。急的書當然就往動作俐落的人那裡送,緩的書就與仔細的設計師慢慢磨,才不會過度勉強彼此。
【收費】
計算成本是很重要的一環。我一直認為做多少事情收多少錢,提案、修改、完稿,一張封面的誕生需要經過許多階段的工序。在選擇設計師時,我會希望對方至少能提供二種提案、配合三次校對,並在打樣前能配合最終修改,並且盡可能地將對書籍的要求、想像等各方面說明清楚,在這樣的工作要求下,設計師報價,雙方達成協議,合作自然開始。
目前我遇過的封面設計師報價從數千到萬元以上不等都有,雖然編編不是設計界裡的人,但就我的觀察,「一分錢一分貨」這句話在設計界還是管用的。但請切記,貴的不一定好,好的我甘願貴。這裡的好壞並不是設計作品主觀評價的好壞,而是那個設計能不能跟書籍的內容相互輝映,這中間需要作者、編輯、設計師的三方磨合,才能成就出通盤滿意的作品。
費用考量還有一項比較現實的因素,就是書籍本身的預期銷售量,如果是被奉為年度大書的那種未演先轟動的書,當然就有比較彈性的預算去尋找設計師;反之,就不必我多說了(淚)。
★來編笑編哭的提問箱問問題:http://bit.ly/2J30cxZ